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 前台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
《發明疾病的人》這本書,很有趣也頗有意義,作者從另類的角度來看醫學,特別在醫學快速企業化、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時代,部分不當的行為已經扭曲了醫學的真義。本書用不同的思考模式來批判醫學,有振聾發聵的功能,但也有一些小小的
偏差,為怕這本足夠顛覆醫學的書誤導大眾,便應允為序,藉以提出另類的看法。本書的確發揮醍醐灌頂的效應,讓醫療工作者有機會做另一次工作上的深刻省思,重新出發。就像作者強調的,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,其間所產生的不正常,如果硬要當作不健康,就有值得商榷之處。另外,本書也提到「疾病成了工業產品」,我認為相當不幸,尤其原來疾病診斷是醫師的職責,卻讓廠商和利益團體逐漸介入,合力扭曲正常生命,創造模糊的醫學問題。所以到底是誰真正發明疾病,讓生命「醫療化」?有些不合理的現象,確實活生生在我們社會中不斷上演。
但是,平心而論,並非所有的醫師都在操控疾病,至少有良知的醫師不會玩弄病人。書上說「疾病發明家」在暗處鬼鬼祟祟的行為,我在傳統醫學裡並不常見,至於把醫院變成賣場,更不是我所樂意見到的。赫胥黎(Aldous Huxle)說:「醫學已經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。」在這裡容我稍作辯駁,生命原本就在不斷地老化,一個人從出生後的第十七天,血管就已經開始硬化,所以在生命機轉的過程中,「醫學進步到不再有人完全健康」是必經的歷程,但是在不健康的情況下,假使沒有失能,我認為還是正常的。醫學的功能是要讓所有的器官細胞都健康,最少也要保持功能。老化是必然現象,假使沒有更好的預防及治療方式,聽其自然變化,只要能夠維持功能,也要順受,這是我們應該保有的心態。不過,這種看法似乎與商業利益背道而馳,所以有些廠商甚至有些人,不斷將生命中的自然變化和正常行為,有系統地扭曲成病態。
《英國醫學期刊》(British Medical Journal)提到「生命中許多正常的過程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和不快樂,都可以拿來醫療化」,我不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,醫療應該是有限的。像過去廣為流行的「希希症」,由於藥廠利用廣告大量宣傳,造成許多人恐慌,自以為罹患類似病症。事實上,有人確實是希希症患者,但大多數人仍須專業醫師診斷才能下定論,因此廠商利用人人自危的心理來促銷藥品,站在醫界的立場,我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。
書裡以各種林林總總的症狀為例,如多汗症、食道逆流、憂鬱、悠閒病等,其實有些並不是疾病,卻被過度強化;有些藥物的臨床效果相當有限,但是有人挾著強力的置入式行銷,高舉用藥的急迫性及正當性,這些都是相當可議的。另外,書中也提到「醫學家為幫製藥公司牟取利益,隨時準備出賣自己的專業鑑定能力」,長久以來,我一直認為專業不應成為別人的俘虜,做一位學人應該要有所秉持,這種包裝式的醫療都不是正當的。
澳洲藥學家形容販賣疾病有五種方式,分別是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、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、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、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、把輕微症狀當成重病前兆。在臨床上有其真實面,過分強調上述問題的嚴重性,無所不用其極將醫療商品化,真的是矯枉過正,因為有些症狀需要時間去適應,不是用藥就可以解決。不過,將某些致病的風險因子當做疾病,像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,我認為有其需要,提前準備確實能降低心血管病之致病及致死率。但是過度強調或誇大,例如性功能障礙、大腸激躁症等罕見或輕症的現象,則不免流於偏頗。
藥廠為了促銷藥品,將一般人的無知轉化為疑心疑鬼,進而從中獲取利益,也使醫師治療病人的機會大增。目前由於合法行銷與非法圖利之間界線相當模糊,我希望台灣不要有拿人錢財看人臉色的「穿白袍的黑心人」,適當的利益迴避有其需要。「有病就有藥,有藥才有病」,特別在藥廠推波助瀾之下,醫界似乎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。
事實上,人一生下來就會衰老耗損,經由精密健康檢查找出的不正常,最重大的意義是必須調整自己,做適當的節制及補強,不要讓耗損進展得更快。有些不正常還沒有進展到疾病,如果利用高貴的儀器提前認知也未嘗不可,提早調適自我避凶趨吉才是它的意義。但是像最近遭到濫用的PET SCAN(正子掃描)或癌症CHIP診斷,我認為是搶流行、追時髦,也嚴重地浪費醫療資源,實在不幸。
另外,書上也提到許多假性疾病,如老化、工作、無聊、眼袋、無知、禿頭、雀斑、帆船耳、灰髮或白髮、長得醜、出生、對二十一世紀過敏、飛行時差、不快樂、橘皮組織、宿醉、陰莖尺寸引發的焦慮、懷孕、在交通中大發雷霆、寂寞等,這些都不是病,卻被刻意擴大,當然這也是利益炒作的結果。疾病讓人功成名就,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。
到底誰在發明疾病?降低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,可是要降到多少?有人說愈低好,也有人不以為然,固然降低標準,病人也就隨之增加,但我認為應該依各地社會環境差異而有不同考量,不要一意隨著廠商說法起舞。另外,骨質疏鬆也是一樣,一個人七十歲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骨質會流失,我把它歸到不正常,如果硬要治療,以目前女性荷爾蒙、雌激素及其他的效果都有限。不能達到好的治療,其實都是醫療的浪費。
二十一世紀有太多不正常的現象,許多商品和試驗都已經超過醫療的需求,完全沒有考量病人的需要。恐懼有藥醫治,就我來講實在不可思議;社交恐懼需要的是訓練機會,可是偏有人宣布全美百分之十三點三的民眾有社交恐懼,我認為這是數據的暴力;有些藥物打著小孩吃了記憶力會好、過動兒會穩定的名號,我認為需要吃的只是少數,如果兒童必須藉著藥物來過無憂無慮的童年,我認為這是一個悲劇。同樣的,剖腹生產也是現代產物,看時辰、找時間出生更是扭曲了自然。時代的進步改變了健康和生病的界限,可是醫學還是應該順著自然,如停經被定義為疾病,合成荷爾蒙被過度使用,都是違反自然的醫療措施,況且東方人與西方人更年期的症狀不一樣,但是在大廠大力促銷之下,這些都已變得微不足道。大廠製造的危言聳聽已經明顯威脅到醫學的價值。
綜上,藥廠之間的競爭是商業行為,我認為醫師不應該選邊站,而是堅持站在正義的一方,假如介入太深,將醫學專業變成他人的俘虜,可能會有不可臆測的後果,身為現代醫學工作者必須警惕在心、戒慎恐懼才是。醫學是科學及藝術,有多元的融合觀念、宏觀廣闊的視野,才合適為人解決健康問題。我身為一位醫人,相信不管是醫師或非醫師,都該秉持自己的專業立場,而且面對問題不甘緘默,這也是我為文作序的意義。
醫學是良心事業,竭盡心力,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,是醫療工作人員責無旁貸的天職。藉用專業能力,創造枝節,滋生混淆,產生商機,特別成為別人牟利的工具,都要防範及迴避。在高度商業化的現代文明,我們不要迷失自己,這是我看這本書的心得及感言。
- Jan 29 Wed 2014 19:44
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...前台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